学佛,于善知识,但求法益,莫观师恶。若不得法益,亦当远离,莫论曲直。 学佛求法,但求法益,莫寻师短。
————摘自《大智度论》第四十九卷。 问曰:恶师,云何得供养信受?而善师尚不能视之如佛,何况恶师?佛何以故,在此中说,‘于诸师尊,如世尊想’? 答曰:菩萨,不应顺‘世间法’。顺世间法者(世间善人):善者心著(遇好人,就想亲近),恶者远离(见恶人,就想排斥远离)。 菩萨则不然(修大乘的人不是这样)。若有能——‘开释深义,解散疑、结’,于我有益,则尽心敬之,不念余恶。如弊囊盛宝,不得以‘囊’恶故,不取其宝;又如,夜行险道,弊人执炬,不得以‘人’恶故,不取其照。菩萨亦如是,于师得智慧光明,不计其恶。 复次,弟子应作是念:“师行般若波罗蜜无量方便力,不知以何因缘故,有此恶事?如萨陀波仑,闻空中十方佛教:“汝于法师,莫念其短,常生敬畏!” 复次,菩萨作是念:“法师好恶,非是我事。我所求者,唯欲闻法,以自利益。如泥像、木像,无实功德,因发‘佛想’,故得无量福德,何况‘是人智慧方便’,能为人说!以是故,法师有过,于我无咎。” ———若弟子见师之‘过’,若实若虚(即:无论真假,有无其事),其心自坏,不复能得法利。 是故空中声教:“若见师‘过’,莫起嫌恨,汝应作是念:我先世福德不具足,故不得值佛,今值是‘杂行师’(习气严重的法师),我不应念其‘过失’,而‘自生’厌弃烦恼,自失‘开悟般若’之良机。” 师之过失,不著于我,我但从师受‘般若波罗蜜’法,如‘狗皮囊’盛好宝物,不应以囊之故而弃其宝;如罪人执烛照‘道’,不可以执烛人有罪故,而不受其‘明’,自坠沟壑;又如,行遣‘小人’导道,不可以人小故,而不随其语。如是等因缘,不应远离于师。 师若实有罪,尚不应离,何况此中,魔作因缘,令说法者,有深妙五欲,令弟子等,不染著法?说法者,以方便,故现受(故意示现享受五欲)。方便者,所谓欲令众生,种福德因缘,亦为同事,摄众生故。 如世尊想者,我先说,菩萨异于世人。世人分别好丑,好者爱著,犹不如佛(好人不是圣人,所以好人再好也不如佛);恶者轻慢,了不比数。菩萨则不然,观诸法,毕竟空,从本已来,皆如无余涅盘相;观一切众生,视之如佛,何况法师有智慧利益!?以能作佛事,故视之如佛。 【恶者轻慢,了不比数:恶师再恶,已修了义,已了达实相般若,恶习虽重,已非六道中堕在分别里的善人所能比。数——六道凡夫。不比——不能与谁相比,已经没有可比性了。问:何故已了实相而有恶习?答:所谓: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者是也,立地成佛就是明心见性。举着屠刀(三业)所集业障,需要悟后起修慢慢消除。若说‘等习气消尽之后,才能明心见性’,犹如说:‘等病好了,才是吃药之时’。若说‘见性之时,也是习气消尽之时’等于说:‘米下锅之时,也是米饭已熟之时’所谓:理即顿悟, 乘悟并消;事非顿除, 因次第尽。若真求道人,莫见法师过!】——妙印注释。
如《华严经》佛劝诫善财云:佛子!如来智慧,无处不至,何以故?无一众生,而不具有如来智慧,但以“妄想、颠倒、执著”而不证得;若离妄想,一切智、自然智、无碍智,则得现前。 善男子!若欲成就“一切智”智,应决定求“真善知识”。善男子!求善知识,勿生疲懈;见善知识,勿生厌足;于善知识,所有教诲,皆应随顺;于善知识,善巧方便,勿见“过失”。 |
|
喜欢47
|
沙发# 发布于:2014-05-11 12:42
问:何故已了实相而有恶习?答:所谓: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者是也,立地成佛就是明心见性。举着屠刀(三业)所集业障,需要悟后起修慢慢消除。若说‘等习气消尽之后,才能明心见性’,犹如说:‘等病好了,才是吃药之时’。若说‘见性之时,也是习气消尽之时’等于说:‘米下锅之时,也是米饭已熟之时’所谓:理即顿悟, 乘悟并消;事非顿除, 因次第尽。若真求道人,莫见法师过!】——妙印注释。 随喜妙印法师善知识,我就是个明显的例子,开悟无疑,嗔曼之心未了,也许出家才能成正果? |
|
假观者,观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生灭无常。
空观者,观诸法无我,不可得,无自性,毕竟空。
中观者,观自性了了分明,如如不动,寂静涅槃。
视而不见色,听而不闻声。
无所用心处,洞然如来藏。
|
板凳# 发布于:2014-05-11 14:07
随喜赞叹妙印师父!
真善知识,有深入经藏的智慧。亦有溢于心底的慈悲。 导人善道现慈悲 弘法利生度有情 宿世因缘觅吾师 以幻修真悟大千 永乐生死证涅槃 |
|
地板# 发布于:2014-05-11 15:42
学佛求法,但求法益,莫寻师短。
————摘自《大智度论》第四十九卷 问曰:恶师,云何得供养信受?而善师尚不能视之如佛,何况恶师?佛何以故,在此中说,‘于诸师尊,如世尊想’? 答曰:菩萨,不应顺‘世间法’。顺世间法者(世间善人):善者心著(遇好人,就想亲近),恶者远离(见恶人,就想排斥远离)。 菩萨则不然(修大乘的人不是这样)。若有能——‘开释深义,解散疑、结’,于我有益,则尽心敬之,不念余恶。如弊囊盛宝,不得以‘囊’恶故,不取其宝;又如,夜行险道,弊人执炬,不得以‘人’恶故,不取其照。菩萨亦如是,于师得智慧光明,不计其恶。 复次,弟子应作是念:“师行般若波罗蜜无量方便力,不知以何因缘故,有此恶事?如萨陀波仑,闻空中十方佛教:“汝于法师,莫念其短,常生敬畏!” 复次,菩萨作是念:“法师好恶,非是我事。我所求者,唯欲闻法,以自利益。如泥像、木像,无实功德,因发‘佛想’,故得无量福德,何况‘是人智慧方便’,能为人说!以是故,法师有过,于我无咎。” -----若弟子见师之‘过’,若实若虚(即:无论真假,有无其事),其心自坏,不复能得法利。 是故空中声教:“若见师‘过’,莫起嫌恨,汝应作是念:我先世福德不具足,故不得值佛,今值是‘杂行师’(习气严重的法师),我不应念其‘过失’,而‘自生’厌弃烦恼,自失‘开悟般若’之良机。” 师之过失,不著于我,我但从师受‘般若波罗蜜’法,如‘狗皮囊’盛好宝物,不应以囊之故而弃其宝;如罪人执烛照‘道’,不可以执烛人有罪故,而不受其‘明’,自坠沟壑;又如,行遣‘小人’导道,不可以人小故,而不随其语。如是等因缘,不应远离于师。 师若实有罪,尚不应离,何况此中,魔作因缘,令说法者,有深妙五欲,令弟子等,不染著法?说法者,以方便,故现受(故意示现享受五欲)。方便者,所谓欲令众生,种福德因缘,亦为同事,摄众生故。 如世尊想者,我先说,菩萨异于世人。世人分别好丑,好者爱著,犹不如佛(好人不是圣人,所以好人再好也不如佛);恶者轻慢,了不比数。菩萨则不然,观诸法,毕竟空,从本已来,皆如无余涅槃相;观一切众生,视之如佛,何况法师有智慧利益!?以能作佛事,故视之如佛。 【恶者轻慢,了不比数:恶师再恶,已修了义,已了达实相般若,恶习虽重,已非六道中堕在分别里的善人所能比。数——六道凡夫。不比——不能与谁相比,已经没有可比性了。问:何故已了实相而有恶习?答:所谓: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者是也,立地成佛就是明心见性。举着屠刀(三业)所集业障,需要悟后起修慢慢消除。若说‘等习气消尽之后,才能明心见性’,犹如说:‘等病好了,才是吃药之时’。若说‘见性之时,也是习气消尽之时’等于说:‘米下锅之时,也是米饭已熟之时’所谓:理即顿悟, 乘悟并消;事非顿除, 因次第尽。若真求道人,莫见法师过!】——妙印注释 如《华严经》佛劝诫善财云:佛子!如来智慧,无处不至,何以故?无一众生,而不具有如来智慧,但以“妄想、颠倒、执著”而不证得;若离妄想,一切智、自然智、无碍智,则得现前。 善男子!若欲成就“一切智”智,应决定求“真善知识”。善男子!求善知识,勿生疲懈;见善知识,勿生厌足;于善知识,所有教诲,皆应随顺;于善知识,善巧方便,勿见“过失”。 学佛,于善知识,但求法益,莫观师恶。 若不得法益,亦当远离,莫论曲直。 |
|
4楼# 发布于:2014-05-12 11:48
对照自己 我慢
忏悔过去 无知 众生皆堪 成佛 我当普行 礼敬 但求法益 莫观他恶 谨记师诲 切行于实 感恩 并顶礼 妙印法师。。。 |
|
5楼# 发布于:2014-05-12 19:00
顶礼大威德恩师。 狗不嫌家贫,子不嫌母丑。但凡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。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此世遇师值,始得得解脱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。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。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。。。。。 |
|
7楼# 发布于:2014-05-20 07:01
顶礼师父!阿弥陀佛 善男子!若欲成就“一切智”智,应决定求“真善知识”。善男子!求善知识,勿生疲懈;见善知识,勿生厌足;于善知识,所有教诲,皆应随顺;于善知识,善巧方便,勿见“过失”。 |
|
8楼# 发布于:2014-05-21 20:00
|
|
10楼# 发布于:2014-06-04 11:23
|
|
11楼# 发布于:2014-06-04 12:58
|
|
假观者,观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生灭无常。
空观者,观诸法无我,不可得,无自性,毕竟空。
中观者,观自性了了分明,如如不动,寂静涅槃。
视而不见色,听而不闻声。
无所用心处,洞然如来藏。
|
12楼# 发布于:2014-06-04 17:14
|
|
13楼# 发布于:2014-06-04 17:53
|
|
假观者,观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生灭无常。
空观者,观诸法无我,不可得,无自性,毕竟空。
中观者,观自性了了分明,如如不动,寂静涅槃。
视而不见色,听而不闻声。
无所用心处,洞然如来藏。
|
14楼# 发布于:2014-06-26 21:06
观一切众生,视之如佛,何况法师有智慧利益!?以能作佛事,故视之如佛。
弟子正韦顶礼恩师!感恩师父慈悲开示! |
|